用于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自动滴定CPAP:自动调压呼吸机和CPAP滴定压力不是那么接近
Khaytin 等人1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呼吸机) 滴定期间获得的压力与使用自动调压气道正压通气 (APAP,自动调压呼吸机) 期间获得的压力进行了比较。他们报告说,自动调压呼吸机使用期间的平均最高压力(PPEAKMEAN)和第90百分位压力(P90)与最佳CPAP呼吸机滴定压力(PPSG ,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没有显着差异。
在开始使用自动调压呼吸机的110名患者中有66名 (60%) 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因为他们在CPAP呼吸机滴定后90天里没有或不能使用他们的自动调压呼吸机(或者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充分的CPAP呼吸机压力滴定研究)。是否有很多自动调压呼吸机使用失败是因为患者无法耐受和使用它呢?这并不是令人惊讶的问题,因为在自动调压呼吸机使用期间压力变化会引起醒觉,2这可能对其使用产生负面影响。据报道,对自动调压呼吸机有不良影响或治疗反应不足的患者在改用CPAP呼吸机之后依从性会得到提高。3在儿童中评估自动调压呼吸机是否可以替代CPAP呼吸机时,那些不能使用自动调压呼吸机的患者应被视为自动调压呼吸机压力与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等效的失败,而不应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自动调压呼吸机压力的下限和上限是根据临床经验和任何先前可用的滴定数据选择的。使用先前的滴定数据会将研究者引入自动调压呼吸机压力类似于PPSG的偏差。尽管如此,该研究中只有38% 参与者的第90百分位压力与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的差距在1厘米水柱以内,68% 的参与者在3厘米水柱以内。平均最高压力只有 25% 的参与者与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的差距在1厘米水柱以内,68% 的参与者在3厘米水柱以内。3个 厘米水柱的差距(-3 到 +3)总差距范围为6厘米水柱,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差距。这样的范围足够宽,可能包括一个极端的不可接受压力,穿过最佳压力,到另一个极端的可导致易感个体出现治疗性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压力。尽管排除了不能使用自动调压呼吸机的患者,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使用自动调压呼吸机的压力甚至不在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的3厘米水柱差距范围内。
他们的图 2- “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 (PPSG) 与自动调压呼吸机平均压力、平均最高压力和第90百分位压力的比较”表明 50% 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介于 7 和 11 厘米水柱之间。那么每个患者9厘米水柱的压力都可能像平均最高压力和第90百分位压力一样接近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这样得出自动调压呼吸机确定的压力与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接近的结果。
考虑到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是最佳压力,大多数自动调压呼吸机压力(即使在排除了自动调压呼吸机使用失败者之后)与多导睡眠图滴定压力的差距应不超过1厘米水柱,或许才不会影响对儿童使用自动调压呼吸机的信心。
作者声明本报告不涉及第三方利益冲突。作者在过去五年内获得过来自 Shire、Jazz Pharmaceuticals、Eisai、Balance Therapeutics、Arbor Pharmaceuticals 和 Suven Life Sciences 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Khaytin I, Tapia IE, Xanthopoulos MS, et al.. Auto-titrating CPAP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ildren自动调压呼吸机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J Clin Sleep Med. 2020;16(6):871–878.
2. Fuchs FS, Wiest GH, Frank M, Harsch IA, Schahin SP, Hahn EG, Ficker JH. Auto-CPAP therapy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duction of microarousals by automatic variations of CPAP pressure? Sleep.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自动调压呼吸机治疗:通过CPAP压力的自动变化诱导微觉醒? 2002;25(5):514–518.
3. Sangal RB, Sudan N. Baseline lighter sleep and lower satu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leepiness and adherence on continuous rather than autotitrating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基线较轻的睡眠和较低的氧饱和度与嗜睡改善和CPAP依从性相关而不是与自动调压相关. Clin EEG Neurosci. 2020;51(3):174–179.
(叶妮摘自 J Clin Sleep Med. 2020;16(1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