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口鼻罩引起的无创通气(NIV)中的上呼吸道阻塞

时间:2020-03-19   作者:北京思力普睡眠研究所  【原创】   


在患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中,尚未进行关于应优先使用鼻罩还是口鼻罩的随机研究。口鼻罩通常用于急性呼吸衰竭,而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则首选鼻罩。 但是,使用鼻罩会导致口漏气,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为了减少口漏气,已在家庭无创通气(NIV)期间普遍使用了口鼻罩。迄今为止,人们认为无创通气期间的上呼吸道阻塞是由鼻腔阻塞、咽部塌陷和/或声门闭合引起的。我们报告了一例表明上呼吸道阻塞的另一原因:使用口鼻罩会在上呼吸道引起阻塞事件,可能导致睡眠片段和无创通气效率降低。



病例报告

一名患有进行性呼吸衰竭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52岁白人男性被转移到我院开始NIV。ALS在17个月前被诊断出。入院前未见延髓受累。在门诊护理期间,曾建议使用NIV,但在入院前,该患者拒绝了NIV干预。


进入中级重症监护室(iICU)后,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血气分析显示pH:7.42,PaCO2:67.9 mmHg,HCO3-:38.7 mmol / L,PaO2:84.9 mmHg。患者在前一周表示主诉呼吸困难和咳嗽强度下降。血液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呼吸道感染的迹象。在iICU,开始采用口鼻罩的夜间双水平正气道正压,吸气压(IPAP)为14 cmH2O,呼气压(EPAP)为4 cmH2O(BiPAP Vision呼吸机, 飞利浦伟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Murrysville)稳定病人。


在iICU中住了3个晚上后,患者到达了鲁汶大学睡眠与醒觉障碍中心(LUCS)。每日经皮测量的二氧化碳5和氧饱和度分别为60 mmHg和90%至94%。使用Trilogy 100呼吸机(飞利浦伟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Murrysville)继续进行夜间NIV。表1中显示了第一夜的呼吸机设置。患者使用口鼻罩,因为难以闭口,并且患者已经习惯了iICU的口鼻罩。在LUCS的第一个晚上,NIV使用了310分钟,并在143分钟的一次发作中被中断。多导睡眠图(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指南)显示,总睡眠时间为33.7 / h,REM睡眠时间为46.9 / h,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睡眠期间微醒觉/醒觉指数是26.4 / h。在分析同步数字视频记录期间,在吸气过程中可见舌头向后运动的不同情况,从而导致上呼吸道阻塞(视频1)。多导睡眠图显示胸部和腹部运动减少。因此,氧饱和度降低,每次都引起微醒觉或醒觉(图1)。


表1:第一夜的呼吸机设置

表1:口鼻罩引起的无创通气中的上呼吸道阻塞-思利浦商城_副本.jpg


图一:口鼻罩引起的无创通气中的上呼吸道阻思利浦商城.jpg

图1:在10分钟内对压力(PCPAP),胸(VTH)和腹(VAB)带以及氧饱和度(SaO2)进行多导睡眠图测量。由于舌头向后运动而阻塞后,会出现几次氧饱和度下降,然后引起微醒觉(arsl)或醒觉(W)的情况。多导睡眠图已在不同的睡眠阶段进行了测量:REM睡眠(R),第一阶段睡眠(N1)和第二阶段睡眠(N2)。小图显示了唤醒时的脑电图测量(30秒)。


在LUCS的第二天晚上,应用了鼻罩(带有下颌带以抑制口漏气气)。观察到睡眠片段的显着减少和AHI的显着改善。尽管IPAP降低(与前一天晚上的设置相比降低了4 cmH2O),但氧饱和度和高碳酸血症却有所改善(表1)。调整了最小频率和吸气时间,以增加IPAP较低的分钟通气量。



讨论


当经鼻NIV期间的睡眠结构因漏气而中断时,可以使用口鼻罩。但是,此病例报告涉及ALS患者,建议应谨慎使用口鼻罩。由于空气吹入口腔,导致舌头向后运动。这可能导致阻塞事件并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睡眠结构中断和持续性高碳酸血症。这些阻塞性事件不能归因于上呼吸道不稳定,因为这些事件在压力更低的经鼻NIV治疗期间不存在。同样,由于相对过度换气而导致的声门关闭的可能性也可以消除,这是因为夜间使用鼻罩的经皮二氧化碳的减少甚至更多,并且观察到临床上明显较少的阻塞事件。


如果观察到舌头向后运动,则几乎没有解决方案。在经鼻无创通气期间,可以使用下颌带,尽管这并不总能解决口漏气的问题。如果口腔漏气持续存在,并且观察到频繁的唤醒或觉醒,则应考虑降低IPAP以确保睡眠质量。经鼻NIV期间IPAP的降低可能会降低口漏气的风险,而口鼻应用过程中IPAP的降低可能会降低舌头向后运动的可能性。


由于进行性神经肌肉无力,即使成功的NIV使用者,也可能开始出现由舌头向后运动引起的气道阻塞。因此,对临床症状如睡眠中断的认真询问非常重要。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夜间血氧饱和度和/或多导睡眠图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以及大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面罩对气道正压治疗效果的影响。



(叶妮摘自 J Clin Sleep Med 2014;10(9):1033-1035. 参考文献略。)